科学认识疟疾,筑牢校园防护网
疟疾,这个听起来有些遥远的名字,其实离我们并不远。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,出境旅行、留学归来人员中出现的“输入性疟疾”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风险。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,请花几分钟时间,了解这份疟疾防护指南。
一、认识疟疾:从“打摆子”说起
疟疾并非一种新发传染病,它是由疟原虫引起、通过按蚊(蚊子的一种)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。
典型症状“三联征”: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周期性、规律性的 “寒战、高热、大汗” 这一系列表现,俗称“打摆子”,需高度警惕疟疾可能。
注意不典型情况: 发病初期症状很像重感冒,包括头痛、肌肉酸痛、乏力、恶心等,容易误诊。若有相关风险因素,应及时排查。
二、传播链:关键在“蚊”
认清传播方式,能有效消除不必要的恐慌。
唯一媒介: 蚊虫是传播疟疾的“元凶”。蚊子叮咬疟疾患者或带虫者后,体内携带疟原虫,再叮咬健康人时便会造成传播。
注意这种情况不传播: 需要明确的是,疟疾不会通过日常接触、共餐、共用办公室或空气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。
三、核心预防:防蚊胜于治疗
预防是应对疟疾最经济、最有效的策略。
1. 计划出境时:
提前了解目的地(如非洲、东南亚、南美等地)是否为疟疾流行区。可前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健康咨询,评估是否需要携带预防性药物。
2. 在境外期间:
物理隔绝: 居住在有纱窗、纱门的房间,睡觉使用蚊帐(长效杀虫剂蚊帐更佳)。
化学防护: 在暴露的皮肤上使用含有避蚊胺(DEET) 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。
行为规避: 尽量避免在按蚊活动高峰期(黄昏至清晨)在户外长时间停留。穿着浅色长袖衣裤。
3. 归国后警惕:
这是最关键的一环!从疟疾流行区归国后的一年内,尤其是数月内,一旦出现任何发热症状,都必须立即就医。 就诊时,务必主动、清晰地告知医生您的出境旅行史,这是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的最重要一步!
四、重要健康提示
可防可治: 疟疾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,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消除≠无风险: 我国已消除本土疟疾,但我们仍需对“输入性疟疾”保持高度警惕。
校医院提醒: 如出现疑似症状并有相关旅居史,请做好个人防护(佩戴口罩),立即前往校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或相关三甲医院专科门诊就诊。
亲爱的师生朋友们,筑牢校园健康防线,需要我们共同努力。
